前天傍晚带琅琅去看眼睛,长了一颗麦粒肿,医生给他开了药。
开的是药丸,他担心吃药会很苦,让我碾碎了。但药很苦,吃完他开始有很多担心:
后面还有3天的药;
明天早上要吃药,但每天早上食欲不怎么好,药吃进去吐了怎么办;
不喜欢呕吐的感觉,害怕苦味。
他说自己对吃药的紧张有10分。
之后一家人晚间去公园散步,一路上他跟我讨论第二天药的吃法,不能碾碎了,因为太苦。早上6点半就要叫他起床,给吃药留出足够的时间。他谈论自己的紧张和担忧,试图找到一个方式安顿这些情绪。我就倾听他,提供支持。
回家后,他的压力依然很多,说心情很不好,不洗澡了,我们理解他,表示同意。
他希望睡前跟我聊聊情绪。他说有害怕、不安和绝望。这让我想到,他一直以来都很不喜欢吃药,小时候吃药时是几个大人按着喂进去的,可能也留下来很多不好的情绪体验。
他说看到班级的同学吃药都很轻松的,就自己现在还不会,自己太烂了。说到这里,就躲被子里哭了一下。可能他的想法是:不会吞药,不如很多人,很挫败。
我说:“你对自己很不满意,你希望自己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吃药可以很快速,也不怕苦。”
他点点头。
我跟他说:“这是你的特点,有些人怕苦,有些人怕痛,有些人不怎么怕,都是正常的。”
他情绪缓和了很多。我们还聊到了平时他很少吃药,是体质很好的表现,吃药丸的经历很少,所以还不会吞也是正常的。他开始天马行空地聊自己的打算,以后要拿彩虹糖练习,吞一吞。
第二天,我和孩子爸爸6点半就叫他了,为他准备了他喜欢的早餐,把药丸剪成了4小块,方便他吞咽。他对吃药的担忧,又勾起了我和孩子爸爸的童年回忆,爸爸跟他聊到自己小时候吞药吞了2个小时的经历,而我跟他分享了小时候会偷偷把胶囊扔了的经历。借由孩子的经历,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小时候那个抗拒吃药,又很无助的自己。
他依然是带着满满的恐惧,开始吞药,从第一颗的担心害怕,到后来的慢慢平静喜悦,他看到自己完成了这个艰巨的挑战。
这个过程中,孩子最深层的害怕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希望自己获得吞药的能力。这是对价值感的追求。如果我们说:没事的,你可以的。这些话一点都帮助不了他。
我回看自己和他互动中,一直抱着一种态度是:理解他的感受,尝试解读他的底层需求,为他提供支持。这个过程中,一直和他在一起,陪着他走向那个无助的自己,鼓励他一点点尝试,和他一起迎来成功的喜悦。
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大事,哪怕是吞药这样一件小事,孩子也会有很多感受、想法和需求。因为不会吞药,对自己不满意,不认可自己。如果情绪没有被看见和理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