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清朝雍正十年(公元年)建县以来,鹤山已有年的历史,县治先是设在鹤城,经历了年(—),后来迁至沙坪,至今已年(—)。
沙坪,建县之前原为西江冲积而成的一片沙滩,并以此而得名。沙坪何时成为圩市,并无确切记载。大概从乾隆前期起,沙坪陆续出现谷行、猪种行、牛行、鸡鸭行、烟把行、瓜莱行,成为四乡农副产品集散地。乾隆十九年(公元年),建立昆暘义学,义学前街道称义学路,以后一直是沙坪最繁华的商业街。年县政府迁来沙坪时,借用和平社学作临时县署。城区西起牛行基,东至冯家祠(现前进路鹤山剧院),北到北街口,南止于南山,范围还很小。至抗日战前爆发前,全镇商户及居民共户,商店约家,居民人左右。至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沙坪的店铺住宅仍不足户,人口不过人,城区面积0.32平方公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的40年时间里,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坪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许多建筑、习俗和活动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为了让广大的市民群众重拾往日的记忆,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策划了本次的《时光机·沙坪》图文展览。
本次展览主要展示时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公元年前后,得到了鹤山市档案馆、鹤山市博物馆、鹤山市文化馆、易坤成先生、梁润枝先生、何翔先生、徐晓星先生等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鹤山市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历史篇
沙坪河干流发源于皂幕山,流经金岗、龙口、玉桥汇入西江。龙口至玉桥为下游河道,源远流长,加上西江河水高涨,河流冲击,使玉桥至楼冲一带,逐渐冲积成一片大沙滩,形成大片沙丘。
明洪武期间,建筑古劳围、越楼围后,田野宽广,涌河交错,长桥飞架,交通方便,沙丘更为突出,沙丘上成为人们来往交换物品的集散地。传说沙丘上(在今天沙坪和平路原红烟收购站的地方)最先由玉桥人和越塘人表示共同和好、和平友爱而建立“和平社学”,这间“和平社学”成为文人墨客集聚之所。
有一年,正值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群飞雁由北而南,最后落在靠近玉桥乡大沙丘上憩息觅食。散落在沙丘上的雁群,给田园风光增添了不少情趣,当时在“和平社学”里的文人墨客,目睹此情此景便为此动情,一位文人情不自禁地说:“雁落平沙,可真有意思!”随后他提议,不如将此地命名为平沙,另一文人认为这里大多是沙渍地带,以此命名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寄于诗意,但又觉得“平”字做头有点平淡。他建议把“平沙”改做“沙坪”他这么一说,众人一致赞许。自此,这个无名的沙丘,人们集散地的小墟,就成为有了名的“沙坪”。
义学路:清雍正十三年(年)始建,因昆旸义学社曾在本路段而得名,“文革”时曾更名“跃进路”,年复名。该路东起中山路,西接永安路,当年是繁盛商业区,经营日用百货、五金、饮食、旅业等,沙坪百货大厦、鹤山饭店、康乐酒家等设在该路两旁。
和平路:清雍正十三年(年)始建,因“和平社学”曾在本路段而得名,是旧城区商业主街道之一。该路当年与义学路平行,东起中山路,西至挂车厂,内联南兴路、银行路、永安路,曾驻有供销社、红烟收购站、日杂公司、土产公司、新华书店、华侨商店等单位。当年这条路的中段很窄,路面也很不平整,每逢沙坪圩日,摆摊的和赶集的人都很多,经常污水横流,故而被戏称为“邋遢街”。
永安路:清雍正十三年(年)始建,寄意永安,故为路名。该路与“和平路”呈“十”字状,东北起至南兴路,西南接人民路,中段与义学路相接,曾驻有糖烟酒公司、搬运公司、粮食局、粮油供应站、粮油加工厂、东风机械修配厂等单位。
刘继路(今南山路):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年),因纪念鹤山第9任知县刘继的业绩而命名。刘继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民众爱戴,后来邑人在义学路东的一条小街命名为刘继路,年改称南山路。该路北起义学路,南至鹤山一中西校道,与人民路呈“十”字状,当年驻有法院、消防中队等单位。
银行路:清道光二十七年(年)因沙坪第一所银行、邑贤刘步墀兴建的民众银行坐落在该地而得名。该路南北走向,南起人民路,北至前进路接北湖路,内联义学、永安、和平等路,当年驻有检察院、制衣厂、电影公司、木材公司、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等单位。
中山路: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该路南起南山公园前人民路,北至前进路(现已扩建至新环路以北),当年曾驻有派出所、邮电局、商业局、侨办、鹤山旅店、总工会、友谊大厦、华侨公司、土出公司、药品公司等单位。
前进路:年取永远胜利之意命街名。该路东起人民路,西接银行路(现已扩建至鹤山大道碧桂园路口),当年曾驻有财政局、税务局、物资局、交通局、劳动局、教育局、水电局、广播电视局、县府招待所等单位。
南兴路:始建时间不详,以方位及兴隆昌盛之意命路名。该路南起原县机关幼儿园,北至五金公司东平路,与和平路、义学路垂直,为商业及居民住宅区,商店以经营布匹、日用百货和副食品为主。
中孚路: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在此路段中部开了一家野生动物专卖店,栓着链子的几头活猴在门前蹦蹦乱跳,吸引了众多行人围观,有的人还专门带备花生米、糖果来逗猴子,久而久之这里被人戏称作“马骝街”。
人民路:始建时间不详,原称“古都路”,因旧都图制时古劳都之简称而得名。年,汽车站设此,又称为“车站路”。年始称现名。当年曾驻有镇政府、公安局、物资局、车站、供电公司、木材公司、印刷厂、棉织厂、制布厂、电子电器厂、毛纺总厂、电线厂等单位。
崇德路:始建时间不详,劝人崇尚道德仁义而取名。
牛行基(医院附近):当年有一口几亩水面的大鱼塘,宽阔、树木葱翠的塘基则用作露天耕牛市场,牛行基由此得名。
“为食街”(原中和路东段与中心路交会一带,今和平路与银行路交界一带):因当时有20多家茶楼而得名,包括康乐、宝茹、平安(后称国际)、华南四大茶楼,当时街上出名的小食有“恩记”云吞面、“满记”鲜奶炖品、“炳利”牛腩粉仔、“波记”松糕肠粉、“江记”油煮粽、“跛星”及第粥、“一乐也”咸酸、“胜记”糯米汤圆、白云鸡仔饼等。
水东围是沙坪近郊的一条小堤围,方圆几平方公里,桃源河和龙口河在附近汇合。由于地势低洼,昔日的水东围洪涝不断。其中,年和年两次洪水袭击,水东围都遭遇崩塌,内涝长达半个月以上,洪水淹到居民二楼甚至屋顶,围内的机械厂、东风厂、竹器厂、石灰厂等企业全部受淹。村民为免受洪涝之苦,纷纷把住宅建在围基顶上,渐渐就形成今日城区的新航路。
上世纪50年代,沙坪理发业归属饮食服务公司管辖,大多走上公私合营之路,不久又划归合作总社,由于多是设施简陋的小店,人称为“鬼仔店”。当年位于银行路的青年理发店是全镇最“高档”的了,据说是时任县长黄海授意开办的。文化革命期间,抵制怪异发型,连电发也属禁例,故此行业萎缩,店名也改了,如更名为“为民”、“立新”、“工农兵”等店名。
当年理发店使用的剪刀、推剪、剃刀等理发工具,和今天差不多,不同的是,椅子多是使用产自广州濠畔街的磨盘椅,这种椅子用生铁铸造,不易搬动,其特点根据人的体形构造,可调节高低,并能四周旋转,人坐上去感到舒服。
建筑篇
始建时间不详,位于现时鹤山剧院一带的位置上,当年这里属越塘新村冯姓乡民聚居地。该祠占地多平方米,是间呈长方形、三叠三进的老式祠堂。年,冯家祠一度成为县立中学临时校舍。年,中学从冯家祠迁到南山新校舍,不久又成为国立中心小学校址。抗战期间,国民党曾在冯家祠驻过县兵。电视剧《虾球传》中的“虾球”到冯家祠偷枪的情节就出自这里。-年间,冯家祠为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后又做过监狱、粮仓。
年,改建为人民大会堂,与当时的百货大厦、五金公司、北湖宾馆等称为鹤山十大建筑之一,附近则先后建起电视广播大楼、交通大楼、经委大厦、人民银行、县政府办公大楼等建筑。
建于清末民初,坐落在现今永安市场附近,是吕姓宗亲的祖祠,三进夹两天井,其规模稍逊于冯家祠,典型岭南派建筑。年,曾为沙坪中心国民小学校址,年学校迁至冯家祠,不久小学又搬回吕家祠一直到解放。解放后,吕家祠先后改建为灯光球场、永安市场。
位于城郊水东村口,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鹤山县长黄秉勋发动海外侨胞和当地富医院,占地近10亩,建筑面积多平方米。解放前,医院内有多间诊室,设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病科等科室,留医部有7、8个床位,每个星期都有从江门来的印度医生坐诊,收费低廉,一般的伤风感冒只收几角钱。上世纪五十年代,医院成立,医院改为人民医院留医部。
年秋,县政府拆除已破旧不堪的新声戏院,建起一座多用途的人民电影院,后改名为沙坪电影院,有座位多个。年,县房管部门将受特大台风破坏的沙坪电影院拆掉,在原址重建了新的沙坪电影院,并设楼座,可容纳上千观众。改革开放后,沙坪电影院率先上映《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红日》、《少林寺》、《卖花姑娘》等影片,群众如潮水般涌到电影院买票,每天放6、7场仍未满足要求,有时放到凌晨以后,还要到可容多人的灯光球场去放映。年,有50多年历史的沙坪电影院被拆掉,改建成新天地广场和永安市场。
旧时的北湖,原是一片几十亩泥沼池塘,南临东平街(现在的前进路国泰广场段),北依如今的水东围,芦苇处处,杂草丛生,塘中高地上建有“永胜”灰厂等几间店铺,几所奍猪、奍三鸟的茅草房,附近的高地种有龙眼、番石榴、酸杨桃等果树和蔬菜。年,县政府在此地修筑湖上公园,并引沙坪河水入湖。
解放前,沙坪北街口(现国泰广场一带)有新涌、旧涌两个简易码头。每到沙坪圩日,几十艘客货船便在新涌码头停泊、卸货和上落旅客,从广宁、怀集以至广西梧州放流下来的竹排、木排,也在这里停靠。当年的启记、同益等广州轮渡,丰水期可直泊新涌码头,附近的东平、西安、棣岳几条街道布满商号、仓库、食肆,而鹤山最大的建筑商华隆杉栏、永胜灰厂等出名商铺便坐落在码头边。其时较大宗的货物如煤炭、红毛泥(水泥)、木材、布匹、以及谷米、生猪等商品都经由这里进出。年,县政府大规模整治沙坪河道,北湖公园建成,两涌合二为一,新码头进行扩建,水运公社、港务监督所、码头餐厅相继建成。当时水运公社辖下机动船20多艘,舢舨、驳船30多艘,装载量多吨,行走广州、广西梧州、珠三角几十条航线,从业人员多人。70年代末,内涌填土造地,先后建起北湖酒家、沁园楼等建筑,沙坪码头不复存在。
教育篇
前身为年创办的县高等小学堂;年易名沙坪镇立中心国民学校,校址设在吕家祠;年迁往冯家祠,后又搬回吕家祠转至同善堂;年称沙坪小学;年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办;年春迁到现址(原为鹤山县农业展览馆);年下半年起称现名。
创办于年,原名为鹤山中学(初级中学),开办当年借沙坪冯家祠为临时校舍。首任校长李照衡于-年先后三次赴美及南洋群岛募捐,共筹得当时粤币近32万元,购沙坪南山作校址。年5月30日奠基,年4月16日迁入新址。年校名为鹤山县立中学,年改为鹤山县立第一中学,年改为鹤山县第一中学,年后曾二易其名,年称现名。年秋首招高一新生。年定为县重点中学。
原鹤山一中学生宿舍楼,位于学校所在地南山东侧岗顶,建于年,由加(坎)拿大华侨捐建,故名。建筑面积平方米,中座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翼各有1个4层高的圆顶碉楼,属典型的欧式建筑。年3月28日,日寇入侵沙坪,坎侨堂轻微损坏。年,由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在原址重建。
年,鹤山一中迁入南山新址后,即以早年美国费城鹤山侨联会捐资兴建的联乡堂为学校图书馆。年,香港乡亲黄钜琛伉俪捐资30万港元,在拆除原已残破的联乡堂平房的旧址上,兴建了高3层、建筑面积平方米的黄荣灿图书馆。
此前是一中的劳动基地,于年新建为教室,包括初中各级课室和高中文科班课室,并曾借给建校之初的镇中作为课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拆除改建成陆汉秋科学馆,作为一中的实验楼。
始建于年,位于沙坪松背村庙岗。校园占地面积2.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学校于年第一幢教学楼落成后,先后在年、年、年进行三次扩建。
前身是年创办的县立中学附设的乡村师范科,年改名为县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年改名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年改建为鹤山县初级师范学校,年升办为中等师范,年改称高鹤师范,年改制为教师进修学校,年复办为高鹤师范,年又改制为教师进修学校。核校校址曾多次变更,临时校址包括县一中、龙口协华小学、古劳坡山易祠六世祖祠、宅梧、龙口金岗学校、小范村等。
始创于年5月,最初校址设在址山镇大朗,后曾两次迁址,先明城东洲,后桃源马山。年5月迁现址。
发展篇
建国后,沙坪的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年,建成人民礼堂,同年围滩田建造北湖基地。年,建成原县府大楼。年,北湖始建九曲桥和湖光楼地基。年,在义学路建成四层面积1平方米的沙坪百货大厦,在银行路建成露天灯光球场并改建了电影院,在中山路建成工人文化宫,医院旧楼。年,改造中山路、中心路、义学路、和平路和南兴路,填塘兴建前进路。年,扩展前进路,建成水电局、建工局、计委、劳动局和统计局,改建沙坪车站,医院(原水东岩医院)。
八十年代,沙坪共的60多项重点工程竣工:
年,扩展人民路,新建沙坪水泥厂、鹤山水泥厂、中东西自来水工程;
年,新建南山公园、毛纺厂“拉舍尔”毛毯生产线、鹤山侨苑、中医院楼、妇幼保健院、老干部之家、杰洲变电站,裁直中山路,整治永安路,延伸文明路;
年,医院首期工程、鹤山港首期工程,新建东坡自来水厂、新华市场、毛纺厂4绽羊毛粗纺车间,新上健美针织棉纺总厂经编装饰物生产线,新建连南大桥、镇二小、向阳花幼儿园、新湖路、经委大楼,延伸人民路;
年,鹤山港第二期工程,新建县体育中心、城镇中学、电大分校、友谊大厦,新上造纸厂万吨纸生产线,新建北湖路、县图书馆、液化气供应站,裁直银行路;
年,建成鹤山体育中心足球场,新建化工制布厂、广播电视大楼,新上毛纺织总厂三条生产线,新建北湖沁园楼、鹤山时装开发中心、工人文化宫和职工中等专科学校、鹤山苎麻厂、鹤山邮电大楼、钢丝绳厂,修建“一桥三路”(新建人民天桥,延伸人民路,铺设北湖路,接通沙宅公路),新上鹤山食品厂一米宽幅饼干生产线;
年,鹤华中学第一期工程,新建鹤山一中陆容章楼和黄荣灿图书馆,医院纪念楼;
年,鹤山工业大厦暨鹤山玩具厂落成,华侨新村首期工程,新上鹤山微特电机厂,新建鹤山博物馆、鹤山县卫生进修学校、永安市场,新上胜利体育用巾生产线、蓝鸟衬衣生产线等。
建国初期,鹤山仅有客运售票站,先后隶属于新会、江门、开平运输公司。年,鹤山始设国营鹤山汽车运输站,实行公路客运线路班次计划,先后隶属肇庆运输公司和佛山运输公司。年,沙坪车站建成面积平方米的客运站大楼。年,实施承包责任制。年,改为隶属江门运输公司。年,实现从沙坪发车到达全县所有区或乡。
前身为建于年的高鹤县机修厂,年完成转产成立了毛纺厂;年9月4日,中国的第一张拉舍尔毛毯在此诞生,企业改名为毛纺总厂;年9月,改组成立广东(鹤山)美雅股份有限公司;年,更名为广东美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任国明您的赞赏,我的动力,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