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为什么不能过早使用退烧药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近日读到台湾名医马光亚中医的医案,其中治疗小儿麻疹的过程非常详尽,摘录于此(蓝色字体为马光亚先生论述中摘录及整理部分):

一、麻疹早期最忌疹毒内闭,以宣毒发表为要。

麻疹的治疗要点以宣散解毒令其出透为要,麻疹发热要养阴保肺,出疹之处,尚未过膝,足部未见,过用寒凉,麻疹被遏,不能出透,易导致咳嗽,甚至肺炎。麻疹半隐,疹毒内逼,宣毒发表汤加味。

案例:一患儿,出麻疹之初。尚未过膝,足部未见。家人即给他茅根煎水服用,过用寒凉,麻疹被遏,不能出透。一时咳嗽甚剧,医院,随注射一针治疗咳嗽。其结果,非但咳嗽增剧,而且发生异样,忽然大呼腹痛,再望患儿,麻疹已经半隐,此为疹毒内闭之故。

处方:麻黄1.5克,荆芥.4克蝉蜕.4杏仁.4牛蒡子.4葛根.4连翘.4浙贝.4陈皮.4白芍3炙甘草1.水煎服。

外用:苏叶60克,生葱60克,煎水,用厚毛巾蘸此水湿敷患儿腹部。

第三日,方来复诊。当患孩腹部覆上蘸有葱苏水之毛巾时,腹痛即轻,停止呼痛;服药之后,麻疹始出至足部。全身疹子又见颜色红活,咳嗽亦大减。再处方一次即愈。

临床不要以发热为惧,误用寒凉,致使麻疹遏伏。误治使麻疹内逼,轻者导致咳嗽,重者会导致腹痛。早用,过用寒凉,麻疹出势受挫,麻疹被遏,肺热不得外泄,必兴咳嗽之灾。抱薪救火,见咳止咳,把病推向深重。出疹要鲜艳红活,误治让疹子中途隐没,危害重重。

麻疹为肺热,肺主皮毛,如麻疹能充分从皮肤透出,变为顺正。预后良好。古中医治疗麻疹之要诀,为令麻疹出透,临床不要以发热为惧。误用寒凉,致使麻疹遏伏,导致麻疹咳嗽,肺热被遏。

麻疹初起,如何辨识?

查耳后、鼻端、头额、胸部、背部、腰腹及手足咸现红颗,方为出齐。尤以头面出多为好,颗粒顶尖、细小、匀红为好。

假如出之不顺。发生剧咳、干呕、闷乱等现象,即为险证。更为凶险,为一出即没。

二、麻疹中期,不易透出,发热过高,热邪过盛,咳嗽不止,闷乱烦躁,何以治之?

麻疹不出透,若不用宣肺之品,解毒不能发生良效,反招致麻疹不能出透出后果。麻疹不出透,热邪內壅,咳更甚,热更高。处方总以宣散解毒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石膏为清肺内郁热佳品,连翘银花都可以考虑加入。其中宣肺之药如杏仁、牛蒡子、蝉蜕、荆芥之类。若不用宣肺之品,解毒不但不能发生良效,有时因寒凉过甚,反招致麻疹不能透出之后果。

三、临床麻疹已出,但仍发热不退,

麻疹出透,体温自然恢复正常。未能出透,热邪内陷,身热便不易退尽。故临床对麻疹已出,而热邪过剩的:

1.首先应考虑,恐疹子未透

用清热透肌汤。石膏,玄参、牛蒡子、荆芥、防风、前胡、杏仁、薄荷。

.麻疹已透,仍高热不降者

为热邪内伏使然,当用化毒清表汤加减。连翘、知母、前胡、玄参、地骨皮、花粉、牛蒡子、木通、黄芩、炒栀子、防风、薄荷、淡竹叶。

3.麻疹后期、麻疹已收,高热持续不退者

为热血陷入肺胃故也,宜用前方去黄芩加生地、桑叶治之。

三、疹后发热,养阴保肺

一患儿发热月余,咳嗽无痰,声音嘶哑难听,四肢微有抽搐,枯瘦如柴。

处方:西洋参3、生地5、当归3、麦冬4、地骨皮3、川贝3、柴胡.4、白芍3、全虫一枚、甘草1.,玄参3。

剂热退,后百合固金汤加减康复。

麻后发热不退,更为难治,吾等不宜轻忽。麻疹为热病。热病容易伤阴。治疗麻后发热,殊异于其他病发热,以养阴增液滋肺为之大法。

之前写过婴幼儿发热常见皮疹一文,可能文长,家长也不会耐心读过,可针对现在父母对孩子发热及斑疹的处理,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反复强调。

马光亚医案中小儿麻疹用白茅根水服用都会导致麻疹内闭,差点成为险症。

还有前文关于手足口的治疗截然不同的两种预后。

从这些可以看出对小儿发热及各种出疹处理稍微不甚,有可能导致小儿身体的各种转归,为日后各种疾病埋下病因,甚至可能导致成年之后的各种病症也未可知。像现在小儿各种疑难怪病甚至白血病的多发是不是和这些有关也值得探讨。从预防医疗及西医思维的普及,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麻疹之类的发病少之又少,加之小儿发热之后退热药和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以前常见的各类麻痘丹痧几乎不见。但人体还是那个人体,小儿从母体带来的胎毒即体内的这些毒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代谢出去呢?一个白茅根水都会导致麻疹透出不畅,导致麻疹内闭而致严重的肺炎,差点致小儿亡命。幸运遇到马光亚先生,不幸之中万幸。那我们现在动辄使用各种公英、鱼腥草、板蓝根等各种清热解毒药,以及各种苦寒的解毒药,及大寒的抗生素,不会把身体的各种毒素打入深层吗?清代吴谦的《痘疹心法要诀》中有详细记述:上古之人无出痘者,天性淳朴也;中古之人有出痘者,情欲渐炽也,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婴儿之胚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所以禀于胎元以发,故一出不再出也。所谓痘疹的形成,完全是因为人体欲望的增多。胎儿的形成,需要父精母血,胎儿的长大,需要母血滋养,母亲孕期没有节制,情绪失控,珍品燕虫,鱼蟹禽兽,必然给胎儿带来很多秽浊之毒气,“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异类蛋白,尽管有高质量的营养,要想转化成身体有用的能量,是需要高额的代价,否则吃到身体里面,等于养虎为患,给身体埋了个定时炸弹,待时而发。毒有浅深,故出有轻重也,所以婴儿出生后,身体的强弱,胎毒的多少,随着气候的寒热的异常而发。

近期就遇到一例小儿自一岁之内就开始反复霰粒肿发作,不得已手术,术后在另一只眼睛有长出,搞的家长崩溃,孩子体质也受到很大影响,追踪下去,家长孕期屡次吃蛇肉,且不说这些物种体内的寄生虫对人体带来危害的可能性,这些肉类也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热毒。

小儿高热,常常伴随着斑疹出现,我们讨论下斑疹发病机理:斑疹的发病机理,古人早有论述,《医宗金鉴》之《痘原》则综合前人理论总结为:其毒伏于形中而塞化不出者,以其气多寒凉,鲜邪阳火旺之气以触发其毒,故伏藏于内而不出也,中土之人必出者,以其气多温热,一触邪阳火旺之气,毒随内发而即出也。小儿斑疹,源于胎毒,母亲孕期心情不好,或者乱吃营养补品,造成胎毒潜伏在小儿体内,这就是中医所讲伏邪。天气寒冷之时,毒气伏于内而不发,天气温热,阳热之气,同气相求,引动体内毒气而发,故北方斑疹少,而南方斑疹温病常见。明清江南瘟疫多次肆虐,温病医家应时而生,温病学术百花齐放,温病的治疗也从伤寒中分离出来,独成体系。尽管温病学发展一直有其局限性,但在温病的治疗上仍不可磨灭其功。斑疹是温热疫病的一部分症状,不是一种病名,它可以在很多病种中出现,如春温、风温、暑温、冬温、瘟疫等。就如现代医学分别命名为麻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婴幼儿急疹等。因为温病初起证属郁热,不可言表。这是温病和伤寒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赵绍琴医书中回忆本世纪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中医称为烂喉丹痧,是温疫之一种。起初医者不识此病,有用表散治者,死亡甚众。后经当时的国医公会向卫生行政部门建议,明文规定,各药店售药时必须严格审查处方,凡方中有用表散之品者,无论辛温辛凉,用量多寡,一律拒绝配药。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温病证属热郁,不可表散,切莫等闲视之。此时若早用或过用寒凉,就会冰伏其邪,所谓“寒则涩而不流”,寒则凝,气机涩滞,三焦不通,腠理闭塞,邪无由出。在温热病导致变生火郁,在湿热病,导致冰伏,徒以增加治疗的困难。斑疹的治疗,以透邪为主,慎不可发汗,误汗则津伤亡阴,轻则高热惊厥,重则热毒内陷,近期并发危证,远期邪毒深藏骨髓,为日后成年后大病买下根源。知名中医郭生白讲述自己治疗麻疹无数,亲历无数麻疹患儿救治无效死亡,讲麻疹必须透出,患儿才能活命,那个麻疹内闭,死后也要从体内透出。根据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斑疹是不可以发汗的。汗出而解和发汗法是截然不同的感念,不可混为一谈。过汗亡津和寒凉冰伏都会导致斑疹内闭,导致变证百出,危险重重,而此危害,有的是眼前的,而更多的是看不见的,而我们的家长,最怕小儿皮肤上出疹子,看到皮肤上斑疹以为严重,而让疹子消失就是最好的治疗,实则不当治疗而消失却是最留后患的治疗。由此,小儿高热属于温病者居多,尤其是各种出疹者,不可单单用退热药退热。需要家长慎之又慎。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药香小屋”,编辑/山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青年中医好文选读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nyadian.net/jbxnzbl/98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