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承气汤由广藿香、栀子、生石膏、黄连、丹皮、陈皮、苏子、枳壳、焦楂、焦槟榔、大黄、甘草等12味药物组成。
该方主要针对孕妇素体积热,胎热内蕴,遗患胎儿;或乳食内积;或小儿乳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或过用辛香温燥、甘温补益之品,所致的内热蕴生于脾胃之证而设。
儿科临床所见,脾胃积热所致疾病多种多样,由内而外,由表而里、由上到下,举凡积滞、呕吐、便秘、乳蛾、霰粒肿、鼻衄、牙疳、口疮、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手足口病、川崎病、肝炎等不一而足。内伤脾胃,百病蜂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摄入的增多,加之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种激素、添加剂的摄入,小儿体质逐渐化热,脾胃积热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因病机。因此该方临证使用广泛,接下来讲一讲这张处方在儿科的使用。
一、调脾承气汤治疗急性湿疹
1.概述
湿疹,即湿毒疮。主要病因为内有湿热蕴伏,外受风邪入侵,充于腠理,而致病发。湿疹在急性阶段以风湿热三者为患,湿热与风邪搏于皮肤而成。若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风湿热郁而化火,则伤阴耗血,肌肤失养,演变成为慢性。风湿热三者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亦有差异。风胜则粟疹多而痒重,热胜则红肿明显,甚则疼痛,湿胜则易于糜烂渗水。其临床特点是皮疹形态多形,瘙痒剧烈,容易糜烂渗液。急性湿疹可发于任何部位,损害呈弥漫或散在性,无明显界限,常对称分布。初起时皮肤潮红,继之成为水肿性红斑,上有针尖或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和水疱(有时以丘疹为主,或以水疱为主)。搔抓后皮疹破损,形成糜烂,渗液不止,浸淫成片。自觉痒甚,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常在夜间加剧,影响睡眠。
脾胃积热型患儿皮损多在四肢,或脾胃经络循行的部位,皮疹多色红或肿痛,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伴有烦躁、口臭、便秘等症状。
对于此型患儿,可以用调脾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日久,缠绵不愈,可成慢性湿疹,此时皮疹呈局限性,边界明显,皮肤增厚,粗糙,上有少量丘疹,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针对慢性湿疹,我们也一般多从脾论治。
2.案例
刘某,女,1岁9月。初诊:年4月18日。
患儿出生至今周身散在湿疹,时轻时重,乳母饮食肥甘厚味则明显加重,现四肢、躯干部散在红色粟米样小丘疹,患儿抓挠后潮红,破溃结痂,皮损呈多形性,周身皮肤粗糙,时有脱屑,纳食佳,口中气温,手足心热,口臭,易烦躁哭闹,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秘结臭秽,两三日一行。舌质红苔厚腻,指纹紫。
中医辨证属脾胃积热,蕴蒸肌肤之湿疮。治以清脾泄热,燥湿止痒。处方为调脾承气汤加减。
药物为藿香3g,栀子6g,生石膏9g,黄连3g,大黄5g,枳壳3g,炒莱菔子6g,焦槟榔6g,陈皮6g,丹皮6g,赤芍6g,薏苡仁10g,土茯苓6g,马齿苋10g,地肤子6g,苦参6g,蝉蜕6g,甘草3g。3剂,水煎服。
4月22日复诊:药后患儿大便日三、四次,黏腻腥臭。夜寐转安,湿疹明显减轻,皮损范围减少,皮肤颜色正常,仍粗糙,纳食可,精神佳。舌质红苔微厚,指纹淡紫。上方去大黄、苦参、地肤子、蝉蜕,继服5剂。
说明:案中的小儿湿疮,西医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过敏所致。中医认为多与胎毒内停、湿热侵袭或进食辛辣炙煿,脾胃积热,内停中焦,湿热蕴蒸阻于皮肤所致。案中患儿湿疹与乳母孕期、产后饮食不节,脾胃内热有关。患儿皮疹色红痒甚,口臭烦躁,大便干结,提示其脾胃湿热蕴积,故用调脾承气汤清泻脾胃积热,再加赤芍,蝉蜕凉血止痒,土茯苓、马齿苋、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薏苡仁健脾渗湿,三剂热清湿除疹轻,酌减苦寒之品以防伤脾败胃,继续巩固疗效。
我们不仅用此方治疗脾胃积热型湿疹,对于如黄水疮,荨麻疹、热痱、热疮(单纯疱疹)等皮肤疾病辨证属脾胃积热,加减后运用均有很好的疗效。
如治疗一位口周黄水疮的患儿,12岁,起初嘴角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很快变成水疱,内有湿浊脓性浆液,患儿不慎抓破,家长未在意,次日发现脓液流淌处有新疱,遂来就诊。除黄水疮的症状外,患儿伴有口臭,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有力。给予应用调脾承气汤加滑石、薏苡仁、通草,蒲公英治疗,三剂明显好转。
在治疗其他皮肤疾患证属脾胃积热时,如荨麻疹风邪的特点明显,常加白蒺藜、防风等祛风止痒之品,如热痱热毒明显时加用银花、连翘、水牛角等清热解毒凉血之品。
二、调脾承气汤治疗乳蛾
1.概述
急乳蛾从中医辨证求因的角度来看,急乳蛾可以分内外两端。一为风热侵袭,客于喉间。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侵肺胃两经,咽喉首当其冲,风热毒气不能宣通而郁结喉核所致者为外所因。二是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肺胃蕴热,内热化火,火性炎上,致使火毒上攻咽关,蒸灼喉核所致者为内所因。不论内因,外因所致之急乳蛾发作,其喉核局部,总为热毒结聚,脉络受阻,系气血壅滞之实证热证状态。轻则充血肿大,重则化脓成片。因脾胃积热、热灼喉核者,临床多见咽喉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壮热,口渴,口臭,便秘,舌质红,苔黄厚。检查见咽喉红肿Ⅱ~Ⅲ度,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腐脓成片。我们针对本证的治法为清脾泻热,凉血解毒。方用调脾承气汤加减。
2.案例
吕某,男,4岁7月。初诊:年8月18日。
发热1日。患儿两日前白天趁家长不注意吃一盒巧克力,晚餐进食烧烤,夜间体温渐高,用退热药四、五小时,体温又起,持续至今,期间腋下体温峰值T:39.3℃。咽痛,纳呆,恶心干啰,鼻衄两次,血色鲜红,无喷嚏、流涕,不咳嗽,精神倦怠,大便干,两日未行。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高热惊厥史。查体:咽喉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红肿,布有黄白色脓苔。血常规:WBC:11×/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1%。
中医诊断为脾胃积热,上攻喉核之急乳蛾。治以清脾泻热,解毒利咽。处方为调脾承气汤加减。
药物为藿香3g,栀子8g,生石膏20g,黄连5g,川军6g,枳壳8g,焦槟榔8g,炒莱菔子8g,丹皮8g,陈皮8g,赤芍6g,玄参10g,桔梗6g,蒲公英10g,甘草3g,羚羊角粉0.9g(米汤送服)。2剂,水煎服。
8月20日复诊:体温于19日清晨正常,咽痛止,未鼻出血,纳食一般,大便日两、三次,质稀。舌质红苔黄,脉滑。查咽部充血减轻,双侧扁桃体Ⅰ度红肿,可见少量白色脓点。上方减石膏10g,去羚羊角粉、蒲公英、玄参,继服3剂。
8月23日三诊:患儿精神佳,纳可,咽利,扁桃体不红肿,无脓苔,大便日二次。舌质红苔白微厚。给予调脾剂善后。
说明:案中患儿进食大量膏粱厚味炙博之品,致脾胃运化失常,积热内蕴,故纳呆恶心;热邪循经上传,热腐喉核,故咽红,扁桃体化脓;邪热迫血上行,遂成鼻衄。舌红、苔黄、便干,均为脾胃积热之象。故用调脾承气汤清泻脾胃积热,加赤芍,羚羊凉血清热,防热盛惊厥,再加玄参、公英、桔梗解毒排脓。两剂药后体温正常,邪热已去大半,故减寒凉之品,继续服用。三剂后患儿诸症悉除,为防邪热伤正,苦寒之品败脾,再用调脾之剂扶正善后。
调脾承气汤不仅可以治疗急乳蛾,因脾胃积热所致的麦粒肿、霰粒肿及中耳炎,也可以用此方加减后治疗。如中医五轮学说中认为眼睑属脾为肉轮,霰粒肿的病因病机是有脾失健运,湿痰内聚,上阻胞睑于脉络,痰火结滞所成;如果因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脾胃积热,霰粒肿会反复发作。辨证属脾胃积热所致的霰粒肿治疗上,可以用调脾承气汤加夏枯草。玄参、赤芍、菊花、蒲公英等以清热化痰,凉血散结。如热毒明显者还可用玳瑁,地丁等清热解毒。中耳炎因于饮食不节,积热上冲者,调脾承气汤酌加柴胡、龙胆草等品亦可取得不错疗效。
三、调脾承气汤治疗手足口病
1.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是近现代新发现的出疹性传染病,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湿温”范畴。其主要病因为外感手足口病时邪,这种邪毒为风湿热毒,属阳邪。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外邪相搏,蕴蒸于咽喉,外泄于体表,则可见手足口红色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咽喉疱疹、溃疡。若感邪较重,邪盛正衰,邪毒内燔气营,还可见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的变证。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要治则。对辨证属湿热蒸盛者,我一般用调脾承气汤加祛湿解毒之品治疗。
2.案例
杨某,男,3岁6月。初诊:年6月7日。发热、手足皮疹一日余。患儿前天夜间发热,T:38.5℃,家长自行给予布洛芬后体温降,昨晚体温又升,晨起发现口腔布满疱疹,疼痛拒食,面赤唇红,口臭流涎,手,足,臀部起红色丘疹,不疼不痒,无喷嚏流涕,不咳嗽,大便干结,呈球状。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手足口病接触史。
中医辨证为脾胃积热,湿毒弥漫之手足口病。治以清热泻脾,祛湿解毒。处方为调脾承气汤加减。
药物为藿香5g,栀子8g,生石膏12g,川连6g,丹皮8g,陈皮8g,竹叶5g,枳壳6g,大黄5g,白茅根12g,炒莱菔子8g,滑石6g,茵陈8g,甘草3g。5剂,水煎服。
6月12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体温正常,大便通畅。现口腔疱疹已愈,手、足、臀部红疹结痂。纳食好,精神佳,流涎止。
说明:案中手足口病是夏秋季节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案中患儿为感受时邪疫毒后,邪热蕴郁脾胃,脾气失健,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发为手足口病。患儿口臭流涎、面赤唇红、大便干结为脾胃积热之征,故用调脾承气汤清脾泻热解毒,去苏子、槟榔,加竹叶、茅根利尿祛湿,再用茵陈、滑石加强清热利湿之力。
我们治疗该病时比较注重皮疹形态、部位以及兼夹症状,如皮疹为红色丘疹,治疗时偏重于清热;皮疹为白色疱疹,治疗时偏重于祛湿;若皮疹根盘有红晕的疱疹,治疗时清热祛湿并重;若皮疹颜色暗红,治疗时佐以凉血解毒;若咽喉部位比较多,治疗时佐以清肺利咽。若兼有呕恶腹胀者,加竹茹、香橼等和胃理气止呕;若兼有烦躁者,加豆豉、莲子心以清心除烦;若有高热惊厥史伴体温较高时,加羚羊角凉血清热镇惊;若大便秘结者,重用大黄,大便为球状者,加玄明粉软坚泻下。本病大部分患儿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病痛,改善全身症状,缩短病程。
四、调脾承气汤治疗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概述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不明原因发热,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根据本病起病急骤、发热、皮疹及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本病主要是感受温热邪毒,从口鼻而入,初犯肺卫,蕴于肌腠,内侵入气及营扰血而传变。该病以侵犯营血为甚,病变脏腑以肺胃为主,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初期邪在肺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咽红,一般较短暂。迅速人里化热,炽于气分,症见高热持续,口渴喜饮,皮疹布发;继人营血,症见斑疹红紫,草莓舌,烦躁嗜睡;后期气阴两伤,症见疲乏多汗,指趾脱皮。本病易于形成瘀血,症见斑疹色紫、手足硬肿、舌质红绛、指纹紫滞等;若瘀血阻塞脉络,还可见心悸胁下痞块等。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因本病易形成血瘀,自初期至后期始终应注意活血化瘀的应用。对邪在气营、热毒嚣张阶段,一般选用调脾承气汤加减,以清脾泻热解毒,凉血散结化瘀。
2.案例
童某某,女,5岁。初诊:年5月9日。
患儿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腋下体温峰值39.5℃,青霉素治疗后,体温下降。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并伴周身皮疹。刻下症见:发热,双目红赤,口唇干裂出血,口气臭秽,周身皮肤有充血性皮疹,精神欠佳,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查体:体温39.8℃,呼吸26次/分,心率次/分,扁桃体Ⅱ°肿大,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小约2cm×1.5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6×/L,中性粒细胞78%,血小板×/L,血沉60mm/h,抗链“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主动脉轻微扩张。
中医诊断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证型属脾经郁热,气营两燔。故治以清脾泄热,凉血解毒。处方用调脾承气汤加减。
药物用藿香3g,栀子10g,生石膏20g,黄连5g,川军5g,枳壳6g,炒莱菔子10g,陈皮10g,丹皮10g,赤芍6g,水牛角15g,玄参10g,浙贝10g,甘草3g。
服上药3剂后体温正常,皮疹渐消,淋巴结明显缩小,唇干裂出血亦缓解,大便通畅。上方减石膏8g,川军易熟军,同时配合口服西药抗凝剂,继服6剂。
三诊时,手指可见脱皮,纳可,精神好,无明显不适。上方去石膏、玄参、浙贝,加桃仁6克,丹参12克,前后共服30余剂,1月后复查血小板×/L,心脏彩超:正常。
说明:案中患儿口唇干裂出血,口气臭秽,扁桃体肿大,证属脾胃积热。高热不退,遍身皮疹,知邪热已入营血,气营两燔,所以选用调脾承气汤清泄脾胃积热,去焦燥之槟榔以防伤阴,加赤芍、水牛角、玄参入血分,取凉血活血之功;浙贝清热散结。在恢复期加用桃仁、丹参,可降低血小板凝集,减轻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去生大黄之苦寒峻猛泻下,取熟大黄之消积活血清热。对于此病,温毒之邪多从火化,易伤阴津。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外,还要顾护阴液,特别是心阴、胃津。切勿辛温升散,多用甘寒,少用苦寒。
我主张该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在针对发热、预防血栓形成及冠脉损伤方面,有很多优势。如高热患儿可选用生石膏、知母、羚羊角清气分之热;淋巴结肿大者可用夏枯草、猫爪草,浙贝清热化痰散结;后期身热渐退,气阴不足,出现倦怠乏力口渴汗出,甚则心悸时,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五、调脾承气汤治疗过敏性紫癜
1.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热灼络脉迫血妄行则紫癜散布、便血尿血,病久者又因气不摄血,阴虚内热,反复发作。诊断要点为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药物、食物过敏等病史。典型的皮肤病变:皮肤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的斑丘疹样紫癜,以双下肢伸侧及臀部为多。不少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以脐周或下腹部绞痛伴呕吐为主,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关节痛和尿异常改变。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凝血时间正常。本病实证的治疗应针对毒、热、瘀标本同治,症因兼顾。治疗大法是解毒凉血化瘀。饮食不节,脾胃积热所致者,我们也可以用调脾承气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2.案例
郝某,女,3岁。初诊:年5月16日。
患儿两年前双下肢出现大量暗红色出血点,西医诊为“过敏性紫癜”,虽经多方治疗,仍时轻时重,反复出现,近两周因饮食不节,症状加重。现症:双下肢有散在多个紫暗色斑块,高出皮肤,按之不退色,微痒,伴腹痛腹胀,面赤唇红,牙龈出血,口气臭秽,大便秘结,两三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脉数。血小板计数正常,体温正常。
中医诊断为脾胃积热,迫血妄行之紫癜。治以清脾泄热,凉血化斑。处方用调脾承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藿香3g,栀子8g,生石膏12g,丹皮8g,陈皮8g,川连5g,白芍6g,赤芍6g,紫草10g,水牛角12g,大黄5g,焦槟榔8g,甘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方2剂后,大便通畅,下肢紫癜渐消,牙龈未再出血,腹痛止,查小便常规正常。上方减石膏2g,大黄易熟军,继服6剂,紫癜未见新起,纳食增加,无明显不适,为杜后患继以调脾和中汤善后。
说明:案中过敏性紫癜中医谓“肌衄”“葡萄疫”。本病的发生内因是正气亏虚,外因多与外感风热、湿热伤络、饮食失节蕴生内热有关。案中患儿病发于营血,置于肌肤,病变脏腑则在脾胃。其病理机制为脾胃积热,邪火内蕴,火灼脉络,致血热妄行,发为紫癜。调脾承气汤清脾泻热,去行气焦燥之枳壳、焦槟榔,炒莱菔子,加紫草、赤芍、水牛角凉血消斑,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在治疗本病时,如伴有关节肿痛者,加忍冬藤、鸡血藤利湿通络;小便尿血者,加白茅根、茜草、小蓟凉血止血;腹痛者,加白芍,重用甘草以缓急止痛;皮疹密集者,加紫草、藕节炭、三七化瘀消斑。
六、肠疗的使用
小儿服药困难是医生和患儿家长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用调脾承气汤直肠注入治疗一些儿科常见的急证、实证、热证。如急乳蛾伴高热者,感冒夹滞、积滞、口疮、鹅口疮、呕吐等病证,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也可以是辅助治疗手段,在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患儿年龄、用药量,选用20ml或5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去掉针头,温度以35~38℃为宜,接入DRG型肛管。患儿取侧卧位,臀部抬高,高位保留灌肠。由肛门插入直肠10~15cm(视年龄大小而异)左右,缓缓推药即可。注入完毕后,协助患儿按原位静卧10min以上,促进药液在肠道内保留。乳婴儿亦可取仰卧位。
李某,女,4岁,年8月10日因发热、呕吐、咽痛两天来诊,腋温峰值38.6℃,患儿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腐,嗳腐吞酸,恶心拒食,咽部充血疼痛,扁桃体Ⅱ度肿大,有脓苔,脘腹胀满疼痛,矢气臭秽,大便干结,两日未行。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数。证属上呼吸道感染之肺胃热盛型,兼有积滞,病机为积滞内蕴,化热上熏咽喉。药用生石膏15g,栀子、焦楂、焦槟榔、苏子、陈皮、丹皮、瓜蒌各8g,天竺黄、黄连、大黄、滑石、枳壳、石菖蒲各6克,藿香、甘草各3g。2剂,水煎浓缩至50ml,每日保留灌肠两次,每次25ml。两日后复诊体温正常,恶心呕吐愈,精神转佳,无腹胀腹痛。咽部微感不适,脓苔渐消,纳食增加,腹软,大便稀,日2~3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去生石膏5g,滑石,3剂,每日1剂,因呕吐愈,故水煎口服。药后诸症皆消。
说明:临床中的一些急危重症,由于其病机繁杂,证候凶险,单一疗法,力有未逮,我们常运用口服给药与直肠注入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如痰热壅肺的肺炎、肺胃热盛的乳蛾,临床常伴有高热、便秘等症。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口服汤剂的同时,加调脾承气灌肠液直肠注人,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这是所谓“釜底抽薪”的“以泻代清”之法。由于尽快地去除了“炉中之炭”,使腑气通畅,热邪弥漫之势速减,明显地缩短了病程。口服汤剂与直肠注入相结合的办法,不但照顾到患儿的整体病情,又能发挥局部作用快的优势,往往可以取得速效。
七、总结调脾承气汤由藿香、栀子等12味药物组成,方中栀子,石膏清泻脾胃积热共为君药。黄连苦寒,直折脾胃上炎之热;大黄快利,推荡肠胃内停之滞,二者共为臣药。藿香芳香醒脾,引诸药入脾;丹皮清血热,苏子降胃气;陈皮、枳壳利气快膈,槟榔、焦楂消积磨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本方实源于钱乙泻黄散原方,兼取仲景大承气汤、吴谦清热泻脾散之意,并结合多年儿科临床经验而成。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右判,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鹅口》卷五十一“清热泻脾散: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苓。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清热泻脾治鹅口,石膏生地赤苓煎,芩连栀子合成剂,加入灯心病即安”。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证,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调脾承气汤目的在于清泻脾胃积热,而非祛除内中伏火,故去掉钱乙泻黄散中疏散脾经伏火的防风,加用《医宗金鉴》清热泻脾散之黄连,而弃其方中泻心热的生地、黄芩、赤苓、灯心等药。此方亦有《伤寒论》承气汤通腑泻浊的方意,却并不拘泥于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的具体药味选择,仅用大黄一味推陈致新、祛除食积大热。这种药味选择的取舍法度,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契合脾胃积热的基本病机;第二、参酌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调脾承气汤的落脚点在于脾胃,以清泻脾胃积热、恢复小儿机体清灵生机为其目的。为与本方所主脾胃积热的基本病机完全契合,故取泻黄散之藿香入脾醒脾;取泻黄散、清热泻脾散中的栀子、石膏,黄连清泻脾胃之热;再加大承气之大黄推荡胃肠有形之滞、无形之热。至于参酌小儿病理、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者调脾承气汤去仲景承气汤枳实、厚朴之破气,芒硝之峻猛,用枳壳、陈皮之行气、畅气,在选方用药时要顾及到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二者基于小儿病后易食积、食积易化热的病理特点,因此在方中加焦楂、焦槟榔消积导滞,更加丹皮清血热,苏子降胃气,面面俱到、丝丝入扣。往期回顾:
毕可恩论食积与小儿疾病(文字版)
毕可恩论食积与小儿疾病(导图版)
冉品珍:漫谈脾胃病的治法
姚荷生:内科范围探讨
萧正安论小儿发热证治
刘保和论“吃、喝、拉、撒、睡”辨证
本文来源
本文摘自宋明锁著,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学苑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